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:“要支持引導宗教界加強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約束,全面從嚴治教,帶頭守法遵規、提升宗教修為!比鎻膰乐谓痰奶岢,反映了一個基本問題:改革開放以來,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,佛教雖然在總體傳承上健康平穩,但在新形勢下,缺乏主動求變精神,一些問題日益凸顯,佛教領域滋生蔓延的貪大求奢、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,敗壞了教風,損害了宗教社會形象,侵蝕佛教健康傳承的基礎。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,發揚佛教優良傳統,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,履行佛教界社會責任,本會向全省佛教界發出如下倡議:
一、倡導節儉惜福之道
佛經曰:“三衣一缽,糞掃衣百衲衣,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!,“享福即消福,多結善緣,廣種福田”是佛家進德之嘉言,因此,須節儉自律、樂善好施。近代印光法師、弘一法師都特別注重節儉惜福之道。弘一法師說“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!庇」夥◣焺t一粟一絲皆不浪費,見弟子中有浪費者以斥問“你有多大的福?”來教導弟子惜福。我們要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和佛教的優良傳統,要將倡導惜福、厲行節約融入佛教解經、講經、用經中,少欲知足,提升宗教修為,推進我省佛教中國化走深走實。
二、踐行少欲知足之心
佛經常說:多欲多煩惱,少欲少煩惱,知足能解脫。少欲知足應從節儉惜物做起。佛教團體、佛教院校、佛教活動場所要大力倡導少欲知足、節儉惜物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,建立健全制止餐飲浪費的制度,落實完善崇儉戒奢的有效措施,營造崇尚節儉的環境氛圍,最大限度避免浪費。佛教教職人員要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,效法高僧大德,心懷感恩,食存五觀,身體力行,勤儉節約,反對鋪張浪費,反對比闊氣、講排場,倡行勤儉樸素之風,涵養少欲知足之德,彰顯佛教清凈莊嚴形象。
三、反對貪大求奢之行
近年來,部分佛教活動場所一味追求豪華、比闊氣,損害了佛教的社會形象。佛教活動場所是佛教徒修行活動的地方,佛教建筑要體現清凈莊嚴、簡潔大方,遵循實用、安全的原則,體現中國特色、信仰內涵。反對超出實用要求、貪大求奢,片面追求體量和面積的行為,要倡導簡約、低碳,積極創建綠色環保的佛教活動場所,助力生態文明建設。
我們倡議,全省各佛教團體、佛教活動場所要充分運用自身舉辦的網站、微信公眾號、內部資料性出版物、宣傳欄等媒介,向廣大信眾傳播崇儉戒奢、惜福惜物、少欲知足的精神,大力宣傳節儉惜福、少欲知足對個人道德修養、家庭幸福、事業成功、國家富強的重要意義。佛教教職人員中要在講經說法、服務信眾中主動宣講佛教節儉、知足、惜福的理念,講述高僧大德惜福惜物的感人故事,以實際行動引領信教群眾、影響社會大眾養成惜福惜物的生活理念和行為習慣,助力全社會形成勤儉節約、少欲知足的良好風尚。
福建省佛教協會
2022年6月10日
(來源:福建省佛教協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