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佛教戒律的規定,比丘所擁有的三種衣服謂之三衣。即:僧伽梨、郁多羅僧、安陀會,此三衣總稱為支伐羅。由于三衣依規定須以壞色(濁色,即袈裟色)布料制成,故又稱為袈裟(梵文kasaya)。
依佛制,初期的出家者須過質樸的僧團生活,因此在個人物品方面僅獲準持有三衣一缽、座具及漉水囊,其中,尤以三衣一缽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。
《四分律·行事鈔》卷下之一亦說三衣是賢圣沙門的標志,缽為出家者的用具,非俗人可用,應執持三衣瓦缽,即是少欲少事;蚵苑Q衣缽。至后世,比丘臨入滅時,常將此衣缽傳與門人,作為傳法的信物。也因此,才有稱呼主要弟子為“衣缽傳人”的稱謂。
現對三衣詳細介紹如下:
1.僧伽梨:即大衣、重衣、雜碎衣、人聚落衣、高勝衣,為上街托缽或奉詔入王宮時所穿之衣,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制而成,又稱九條衣。
2.郁多羅僧: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,規定可用七塊布縫成,因此準于上述,也稱七條,即上衣、中價衣、入眾衣,為禮拜、聽講、布薩時所穿著之衣。
3.安陀會:即內衣、中宿衣、中衣、作務衣、五條衣,為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。規定用五塊布縫成,掩蓋腰部以下。
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,另加僧祇支及厥修羅,合稱比丘尼五衣。
僧祇支,即覆肩衣,穿在三衣里面,里覆左肩與兩腋之衣。厥修羅,即下裙,覆于腰部之衣。
另與三衣配合使用的還有衣囊,為僧人收拾三衣的囊袋,又稱衣袋、盛衣、打包、三衣袋、袈裟袋等。